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教育报整版报道我校大凉山精准扶贫工作


7月9日,中国教育报第四版新闻视觉版以《第一书记“摘帽”了——西南石油大学大凉山扶贫记》为题,对我校针对金阳县新寨子村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整版的图片报道。


报道以叙述故事和图片报道的方式,展示了近三年来,我校在新寨子村的扶贫工作所采取的“借猪还猪,借鸡还鸡”、“教育扶贫”等具体工作举措以及所取得的成绩。


报道内容如下:

 6月,正是大凉山索玛花怒放的季节,也是雨季来临的时节。雨雾中,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陷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天地坝镇新寨子村村口的泥潭里。“一二一,一二一”,一名中年男子正在和彝族同胞一起用力推车。他是西南石油大学驻新寨子村第一书记文武。“车上装的都是学校为村主干道和通组路捐赠的路灯,以后彝族同胞晚上出门就方便了。”文武说。他今年年初从上一届驻村第一书记袁成手里接过了精准扶贫的“接力棒”。

彝族群众在路边小憩,驻村第一书记文武(右三)与他们一起席地而坐。他说,这样既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也能熟悉彝族语言,方便交流、沟通。

山高坡陡,雨天路滑。文武(左一)在访贫的路上也得到当地群众的“帮扶”。


 2015年12月,袁成被学校派到新寨子村任职。虽然自己也是农村出来的,但新寨子村的落后状况还是让他感到“震惊”:山高坡陡,没有集体经济,生活和生产用水主要靠天,全村没有出一个大学生……

 让袁成没有想到的是,到任第二天他就因患急性阑尾炎住进了医院。“新来的书记到底行不行?”“会不会是一个花拳绣腿的书记?”村民的议论、猜测传到袁成耳朵里。术后一周,他就匆匆赶回村里,决定用实际行动打消村民的疑虑。


 当地村民习惯用放养的方式养猪,房屋周围、道路上到处都是猪粪。一到下雨天,猪粪和雨水混在一起,污染环境不说,对村民的身体健康也有危害。“在我们老家,猪粪是很好的有机肥料。”于是,袁成就随身携带铁铲和簸箕,只要看到猪粪就收集起来,然后集中送到地里施肥。一时间,村民私下都称袁成为“拾粪”书记。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袁成在村里积极推广家畜集中饲养,努力实现人畜分离。同时,西南石油大学还实施了“借猪还猪,借鸡还鸡”特色养殖帮扶计划,出资购买母猪和雏鸡“借”给村民饲养,使养殖户年人均增加纯收入600元。

曲比史作家借养了2头母猪,去年养猪收入达到1万元,今年她家的养猪收入有望突破1.5万元。


 “现在房屋周围、道路上没有了猪粪,空气中再也闻不到家禽家畜粪便的臭味,我也把袁成的‘拾粪’书记帽子给摘掉啦。”文武笑着说。他“接棒”后,把华山松、核桃树、红花椒“三棵树”套种套养立体林业经济作为新寨子村“富民兴村”重要途径之一。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两任驻村第一书记已带领村民栽种经济作物7000余亩。

文武(左一)带领村干部一起查看土豆种植情况。


 “现在不少外村的教师都向我打听,想来我们村教书呢。”村支部书记李木史清说。原来,在扶贫工作上,西南石油大学把改善新寨子村小学办学条件列为当务之急。在提高学校硬件水平的基础上,实施村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助计划,村里的教师每月都会从西南石油大学领取一份工作补贴,每逢春节、中秋、教师节也会收到与西南石油大学教职工一样的慰问品。

西南石油大学先后几次为新寨子村小学捐赠图书,让村小图书室变得有模有样。


 伴随着精准扶贫的不断推进,新寨子村的面貌正在发生着变化:村民的土坯房正在变成砖瓦房,每家每户的院子里都接上了自来水,产业扶持和劳务输出让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驻村干部的组织和动员下,彝族妇女积极参加厨师培训。

村里将师傅请进来,让彝族小伙子在家门口学习电焊技能。

听说有机会到成都免费学习挖掘机操作,有兴趣的村民先对着一台正在村里修路的挖掘机研究起来。


 “在精准扶贫中,高校要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为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出实招、办实事、见实效。”西南石油大学党委书记孙一平表示。



扶贫工作,一直在路上

让我们一起加油,为石大点赞


往期回顾:

小萌新,离报到还有13天!最全的来校攻略在这里

注意!2019考研时间定了!

四六级成绩查询,官微带你直击查分渠道!

新生攻略 | 注意!您想了解的学生资助信息都在这里!


——————— s w p u ——————

作者 / 中国教育报记者张学军

编辑 / 马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